某些患病的实验动物本身可能带有人兽共患的病原,会感染实验者。在抓取、固定、给药、手术等过程中,实验人员可能会因受到实验动物抓咬、器械损伤或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若进行传染性病原的感染试验、放射性试验、重金属试验、农药与剧毒物品试验时,更需采取种种措施,保护实验者自身的健康。
一、人兽共患病及其防护措施
(一)动物实验中易感染的人兽共患病
1.病毒性疾病
(1)出血热:本病病原为R N A 病毒,是由蚊、蜱或直接接触患病的啮齿动物排泄物而传染给人类。该病主要有两种:①黄热病。病原为R N A 黄病毒,是由蚊传播的急性出血热。可分为两个型:森林黄热病和城市黄热病,主要感染人及非人灵长类。森林黄热病是由森林蚊咬传播的,在猴群中传播,或感染进入森林的易感人群,常发生在美洲和非洲。城市黄热病是由埃及伊蚊传播的。美洲和非洲均有流行,主要危害人和猴。非洲曾发生过大流行,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②朝鲜出血热。是由Hantaan 病毒引起的累及肾脏的发热疾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和人之间传播,以接触传播为主,Hantaan 病毒在朝鲜野生姬鼠属中呈地方性流行,也存在于野生褐家鼠、田鼠中。日本在1975 年~1981 年间在15个机构中检出人类该病病例100 例以上。人类发病的特征为:高烧、严重不适、肌肉疼痛、头痛、腹泻、恶心和呕吐、蛋白尿、少尿或多尿,可能有出血症状。
(2)狂犬病:该病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病毒病,由弹状病毒引起。世界各国皆有发生。病毒存在于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中,而犬和猫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带毒动物含有病毒的唾液经由咬伤、抓伤或其他伤口进入受害者体内。人感染该病毒后,潜伏期平均为14 ~60 天,不表现症状。前驱期病症为发热、头痛、不适、疲倦和食欲不振,或有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或者表现有不安、恐惧、抑郁、兴奋和神经质。急性神经期的特点是活动过强和稀奇古怪的行为,间隙有正常、协调的举止。继而出现进行性麻痹的征候,逐渐进入昏迷期、呼吸停止、死亡。
(3)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 M ):该病病原是LC M 病毒,可感染人。LC M 病毒与小鼠存在着天然的共生关系,存在于世界各地,也遍布各地的野生小鼠中。地鼠亦易感染LC M 病毒,小鼠的肿瘤中含有LC M 病毒,均可传染给人。小鼠、地鼠感染LC M 病毒后,各种细胞均可感染病毒,并通过粪尿排毒,人类和动物可由直接接触粪尿或吸入动物房内含有干的动物排泄物的气溶胶灰尘而感染LC M 病毒。人感染LC M 病毒后,主要表现为一种轻微类流感的综合征,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动眼时疼痛、恶心、呕吐,部分表现为咽喉痛、畏光、咳嗽、腹泻等。
(4)传染性肝炎:该病病原为甲型肝炎病毒,能感染黑猩猩、大猩猩、赤猴、绒毛猴等,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在粪便中排出病毒。经15 ~50 天的潜伏期后,表现为突然发热、不适、厌食、恶心、腹部不适和黄疸。
(5)痘病毒病:有多种痘病毒可感染实验动物,对人也能感染:①猴痘。主要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表现为发热4 ~5 天后出现皮疹,常见于四肢,也有见于面部、唇部、口腔和躯干的。人感染后,表现为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在末梢部位有弥散性脓性斑疹,还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②良性表皮猴痘。该痘可在笼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群中迅速传播,在眼睑、面部、躯体和生殖器等部位形成界限分明、隆起、卵圆形的红色疱疹,4 ~6 周后自行消退。人感染后也出现以上症状,但较轻微,2 ~3 周后消退。③ 羊传染性脓疱。该病主要引起绵羊和山羊的皮肤及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和坏死。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皆可感染,主要侵害幼龄动物,发病率高且易继发细菌感染。动物感染后在口、鼻、眼睑、口腔、蹄部及外生殖器上先形成丘疹,渐转为渗出性水疱、脓疱,一般1 ~2 周内痂皮脱落转为正常,严重时主要继发细菌性感染,少数因继发肺炎死亡。人感染后,开始在手上出现类似斑疹或丘疹,继而在2 周内形成表面红色的水汪汪的硬实结节,伴有疼痛。感染后1 ~2 个月自行消退,留下极小的痂痕。
(6)猴疱疹病毒:引起猕猴感染,在舌部或唇部有溃疡形成,1 ~2 周后自愈,一般不易被发现。由于人被病猴咬伤或皮肤接触被感染动物唾液或带毒的病猴组织引起感染,但发病较少见,而死亡率却很高。主要症状与脊髓灰质炎相似,有迅速发展的上行性弛缓性麻痹,而大多数幸存者可遗留某些类型的永久性麻痹。
2.细菌性疾病
(1)布鲁氏菌病:羊、犬布鲁氏菌可引起人的感染。羊、犬群中有流产、不孕、睾丸异常及精液品质低劣等情况发生时,可疑患有布鲁氏菌病。人感染布鲁氏菌后,表现有全身性淋巴结疼痛和脾肿大,伴有发热、头痛、寒颤、出汗、虚弱、肌肉疼痛、恶心和体重减轻。
(2)沙门氏菌病: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它们多见于实验动物感染中。含有动物副产品的饲料是沙门氏菌的主要来源,流行地区的人和动物都是沙门氏菌的带菌和排菌者,无症状而又排菌的动物对其他动物和人员是重要的传染来源,人感染沙门氏菌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突然发病、腹痛、腹泻、恶心和发热,持续数日厌食和腹泻。病的严重程度可因不同血清型的细菌、菌量的多少以及人的抵抗力而有不同的表现。
(3)耶氏菌病:包括伪结核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鼠疫耶氏菌三种病原菌,它们能引起实验动物和人发病。伪结核耶氏菌主要引起动物淋巴结及肝、脾、肺等形成结节。伪结核耶氏菌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引起人的肠系膜淋巴结炎、阑尾炎和败血症。
(4)李氏杆菌病: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常引起豚鼠、兔等实验动物的感染。人感染李氏杆菌后多发生皮肤损伤、鼻卡他、结膜炎、子宫炎和流产、脓毒症和脑膜炎。
(5)真菌病:引起动物癣病的真菌同样可以使人感染,主要分为小孢霉属、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由于有感染动物散播病原,通过接触带菌动物被感染的垫料、器具等均可使人感染。人感染后症状很轻微,不易被觉察。可表现为鳞屑形成、红斑,偶有水泡和裂纹,可使指甲增厚、变色。极少数情况下,真菌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或肉芽肿性疾病。
3.寄生虫病
(1)弓形虫病:病原为龚地弓形虫,中间宿主很多,包括几百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哺乳类实验动物大都可以成为其中间宿主,而猫则是其终宿主。猫也是弓形虫感染人的最主要的宿主。老人感染弓形虫多表现为发热、斑丘疹、不适、肌肉疼痛、关节痛、颈后淋巴结炎、肺炎、心肌炎和脑膜炎。先天性感染可导致全身性疾病,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病理学变化。出生后感染常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炎,不经治疗可在几周内消退。
(2)阿米巴病:是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人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人若饮用了被患病动物粪便污染的水后感染性包囊被食入,就会引起发病。接触患病动物时,皮肤或衣服上被粪便污染,也会引起发病。主要症状为:轻微的水泻到急性暴发性血痢或粘液样痢疾,伴有发热或寒颤,在几个月至几年间交替出现缓解或加重现象。
(3)贾第鞭毛虫病:由贾第鞭毛虫引起。贾第虫见于脊椎动物各纲的动物和实验动物中。人感染贾第虫病的特征是慢性或间歇性腹泻、脂肪痢、不适、厌食和体重减轻,粪便常带有大量粘液、色淡、柔软,但不水泻。
(二)对人兽共患病的防护措施
1.加强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 工作人员每次接触动物或培养物以及离开饲养观察前,必须彻底洗手。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动物、排泄物或感染性材料时,必须戴上手套、口罩,禁止用手触摸面部、鼻、眼、口部,禁止在饲养观察室内进食、饮水、吸烟或存放食物。工作期间应穿着饲养观察室内的外套或制服、鞋子、帽子。离开工作室时必须脱下防护服,定时消毒清洗。
2.严格实验动物的选择 尽量选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进行试验,杜绝因实验动物自身携带病原体而使实验人员感染。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至少要求选择无人兽共患病病原的动物进行试验。目前国内已有无菌级、SPF 级、清洁级大、小鼠供应,犬、猴等大型实验动物也有质量控制良好的群体供应,实验准备前,可直接与有关供应基地联系购买。若购买清洁级以下动物,引进后必须进行检疫,检查是否带有人兽共患病病原及有关病原,合格后才能引入动物实验室用于试验。
3.搞好实验环境 良好的实验环境条件对于实验动物来说可以减少受感染的机会,提高试验处理的敏感性,而对于操作者来说,可以降低动物源病原的感染。动物室内应保持整洁,与饲养和实验无关的物品必须清理出去。地面、笼具、盛粪盘应用消毒药浸泡过的拖把或抹布拖洗,以减少病原的扩散。动物粪尿收集在密封的容器中带出作无害化处理。动物尸体必须焚烧。实验完成后,室内先消毒,然后再清洗,最好再作一次消毒备用。从动物室清理出来的废料先进行灭菌后,再作常规处理。动物实验室一定要防止野鼠、昆虫的进入。多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可由野鼠、昆虫等传播给实验动物及人。现有许多实验动物本身已不带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因而更应防止外来病原的侵入。
4.及时治疗疾病 一旦发生可疑疾病,应及时去医院作出明确诊断,及早治疗。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延误治疗时间。
二、损伤及其防护措施
(一)动物实验中常见的损伤
1.咬伤、抓伤 在动物实验及饲养管理过程中,操作人员经常会发生被动物咬伤、抓伤等伤害。犬咬、猫抓、鼠咬等会引起人的不同程度的病害。除狂犬病外,动物咬伤还会引起巴氏杆菌、念珠状链球菌或小螺菌的感染。此外,猫抓伤后还会发生一种叫猫抓病的疾病,也称为良性接触性淋巴网状细胞增生症或非细菌性局部淋巴结炎,引起人在抓伤处形成红斑性脓疱、血小板减少、脑炎和红斑性结节。但病人在2 个月内自行痊愈而不留后遗症。
2.器械损伤 在进行动物实验,特别是进行手术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操作人员可能不小心被针尖、刀、剪、锯等利器所害,造成损伤,有时还会发生感染或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造成严重后果。
(二)损伤的防护措施
1.正确掌握抓取方法 在接触动物时,对于小动物的抓取应手戴防护手套,或用镊子等抓取工具,不能直接用手抓取。正确掌握抓取方法是避免被咬、抓伤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大动物,即使戴手套,也不能用手去直接接触动物,应手持一定的工具去触摸动物。捕捉大动物可用一定的笼具或用麻醉枪注射后再操作。
2.正确固定和麻醉 试验时间短时,可在动物清醒状态下徒手固定。试验时间较长的话,应对动物进行麻醉,将其固定在手术台或工作台上,并保证安全有效,但又不致动物损伤,以避免动物对人造成伤害。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动物麻醉的深度,过早地清醒,动物会挣扎,易造成操作人员的器械损伤。实验结束后仍需小心解除固定,并安全地把动物送回。
3.正确操作规范 实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但要仔细操作,还要密切注意动物的动态,严格操作规范。所用的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要放在离动物稍远的地方,以免动物挣扎时误伤动物或操作人员的身体,不再使用的器具及时清理出去。操作人员受伤后,应用75 %酒精或3 %碘酒作清理、消毒处理,根据情况不同及时诊治。
三、特殊实验中的防护措施
特殊实验是指进行感染性、有害物质的动物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对实验动物生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试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可能因操作不当危害自身的生命。此外,有害物还可能散发出实验室,污染外界环境,导致更大的危害。
(一)在负压状态下按规程操作
特殊实验的实验区使用过程中应保持负压状态,避免有害、有毒物品向外扩散。动物饲养在负压隔离器内或负压安全操作柜内。进入实验室的各类用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实验者必须按照操作程序进出实验室和进行试验操作。
(二)严格废弃物品的处理
进行感染性试验的实验室内的废弃物包括动物的粪便、垫料应收集后放进可密闭的容器内,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丢弃。有害物质试验室内的废弃物密封保存,定时送到重金属焚烧炉中焚烧。实验结束后,进行充分消毒后再进行清洗,排污水经多重沉淀、生物发酵等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排放。
四、P 实验室管理及操作规范
P 实验室是指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级别而设置的动物实验室。与我国病原微生物危险度1 、2 、3 、4 级相对应的动物实验室为P4 、P3 、P2 、P1 实验室。P 实验室内使用的病原微生物对人及动物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必须严格操作规范,加强管理。下面以P3 实验室的管理及操作规范为例作介绍。
(一)申请登记
使用P3 实验室必须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使用。P3 实验室内仅供适于P3 以及低级别病原微生物试验用。申请应写明病原微生物的名称、危险级别、试验动物的数量、品种、试验时间、人员等。每次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登记,包括试验人员的姓名、使用时间、病原微生物名称等。
(二)进入P3 实验室要求
1.人员进入P3 实验室时,应穿戴灭菌手套、口罩、帽子、工作服、专用鞋或靴。
2.物品进入P3 实验室时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不便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应将外表灭菌处理后通过传递窗或药液渡槽传入。
3.运送病原体或污染物品时应用双层包装密封,以免破损引起污染。
(三)实验操作要求
1.在P 实验室内操作,动物必须饲养在隔离器内,实验操作在安全操作柜内进行。
2.隔离器及安全柜内必须确保负压。
3.试验中应防止动物逃出笼外咬破塑料薄膜罩。操作时还应防止器材等弄破塑料薄膜罩。
4.严禁用口操作吸管。
5.严防感染动物逃逸。
6.工作人员应仔细操作,严防不慎引起自身感染。
(四)实验结束污染物品的处理
1.隔离器内动物尸体、粪便、垫料、笼具及其他进入隔离器内的物品,应在隔离器内分别用灭菌袋包装。将隔离器全面消毒,包括装物品的灭菌包装袋的外表面,充分换气后,取出隔离器内物品,放入灭菌罐内,置高压锅中灭菌后作一般清洗处理。
2.隔离器、安全操作柜等灭菌后清洗,再进行消毒灭菌,以便下次试验使用。
(五)退出实验室要求
1.工作人员穿着的无菌服、手套、口罩、帽子等放入专用的灭菌容器内。
2.工作人员将手用消毒药水浸泡消毒。
(六)其他注意事项
1.高压消毒器操作必须作记录,包括操作者姓名、压力、温度、灭菌时间以及物品名称等。
2.灭菌过的物品应做好标记。
3.消毒药液应保证效果,及时更新或添加。
4.发现异常情况应尽快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
5.了解清楚操作程序后再进入P3 实验室工作。